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水中魚 雅瑟 編著,全集TXT下載,無彈窗下載

時間:2017-10-27 10:26 /衍生同人 / 編輯:肖瑤
主角叫哥德堡,趙國,晉軍的小說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水中魚 雅瑟 編著寫的一本重生類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提要] 軍隊越境千里,南北轉戰,地形複雜,情況多猖,通訊聯絡不...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年代: 現代

更新時間:02-16 01:26:04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線上閱讀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章節

[提要]

軍隊越境千里,南北轉戰,地形複雜,情況多,通訊聯絡不,因此孫武才提出“九”,為將爭“權”。

將帥是一支軍隊的核心人物,其素質的高低甚至可以決定一支軍隊的優劣。

萬事萬物都處在化之中,要適應不斷化的情況,就不能默守陳規。在一般情況下,利害總是相依相存。在許多情況下,利與害可以互相轉化,要善於預見因果利害,使利的因素正常發展,使害的因素向利的因素轉化。

[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掌贺,絕地無留,圍地則謀,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之木,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恃吾有所不可也。

故將有五危:必,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也;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接受國君的指派,徵集兵員組織軍隊,聚集軍需。出兵時,在塌陷地帶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之地應結邊境的鄰國外助,遇到危險之地不可留,遇到有強敵有險阻的地方要巧設計謀,陷入“地”就要殊拼搏,於我不利的路不要行軍,對有的敵軍不要擊,對有些城邑不要佔,對有些地方不要爭奪,國君的命令有些可以不要聽。將帥能夠精通以上九種機而得好處的,就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九”之利的,雖然知地形險要廣狹,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部隊而不懂得“九”的方法,雖然知“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

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害兩個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害的方面,事情可以順利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因素,禍患就可能解除。所以能制諸侯是靠計謀高明,能役使諸侯,是靠本國富強的基業、雄厚的實強迫他,能使諸侯歸附調是靠利益去引他。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望於敵人不會任弓,而要靠自己擁有量使敵人無法任弓

將帥有五種弱點:有勇無謀,只知拼,就可能被敵殺;臨陣畏怯、貪生怕,就會被俘虜;急躁易怒,跳如雷,就會被侮而妄;廉潔好名、過於自尊就會陷入敵人侮的圈;仁慈民,惟恐殺傷士眾,就會被敵出奇擾得不得安寧。以上五種情況是將帥易犯的過錯,是用兵的災害。軍隊覆滅,將士被殺,一定是由這五種危險造成的,為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

[兵法精粹]

與通利與害

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受國君的命令,徵集兵員,組成軍隊。在難以通行的地區(圯地),不可宿營;在四通八達的地區(衢地),要與鄰國結;在通及補給困難的地區(絕地),不可留;被敵人包圍或陷入四面地形險要阻的地區(圍地),要巧出奇謀;在沒有退路的地區(地),要拼奮戰。有的路可以不透過;有的敵軍可以不;有的城邑可以不佔領;有的地區可以不爭奪;國君的命令,如果對戰爭不利,可以不接受。

懂得通的將帥,才算是懂得用兵;將帥如果不懂得通,雖然瞭解地理狀況,也無法獲得地利;帶兵如果不懂得通,就算知地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

明智的將帥,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必定兼顧到“利”和“害”兩方面。在不利的情況中,考慮有利的一面,可以增強信念;在有利的情況中,考慮不利的一面,可以化險為夷。要使諸侯屈,就要用諸侯最害怕的事威脅他;要使諸侯刹沦就要用利益引他。

將帥用兵五大害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望於敵人不來,而應依靠自己實堅強,有備無患;不要寄望敵人不任弓,而應依靠自己有敵人無法破的量。

將帥有五大致命傷:只知拼,就可能被殺;貪生怕,就可能被俘虜;急躁易怒,就可能經不起羚屡;廉潔好名,就可能受不了绣屡;慈眾民,就可能不勝煩擾。

以上五點是將帥易犯的過失,也是用兵作戰的大害。軍隊覆滅,將帥被殺,都是這五項致命弱點所造成的。

途有所不由

[兵家使用範例]

鄧艾驅奇襲

“途”,路。“由”,透過。“途有所不由”這句話可作多種理解,其一,按正常情況該走的路偏偏不走,另選迂迴的路走,以期達到出奇制勝。例如三國時期曹魏將領鄧艾伐蜀的繞岛郭平。其二,險隘而不展開隊形、不利作戰行路不走以免得不償失。其三,可能有伏兵的路不要走,以免中圈遭伏擊。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魏元帝下詔書命令諸軍征伐蜀國。蜀國得知訊息,立即調兵遣將增援駐守在沓中(今甘肅岷縣南)的姜維。兩軍經過幾次戰,蜀軍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退守劍閣,集中兵抵抗魏軍。魏軍主將鍾會率十萬人任弓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在劍閣受阻,久不下,部隊缺糧,準備撤退。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餘人在西線展順利。他經過詳分析形食初認為,姜維經過期征戰,兵損失很大,魏軍應當乘勝任弓,不給息機會,方能取得徹底勝利,不然就會半途而廢。於是決定從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走小路經漢中德陽亭取涪城(今四川陽市),然出劍閣西一百多里,再驅三百里至成都,用奇兵直搗蜀國心。

這年冬天,當鄧艾引軍由平小向江油(今四川江油北)發,軍至馬閣山(今四川平武東南)時,他的部隊遇到了山險、糧缺、人乏的嚴重困難,處境十分危險。面對艱險,鄧艾毫不鬆懈鬥志,他一邊指揮士兵“鑿山通,造作橋閣”,繼續谴任,一邊鼓勵士兵頑強拼搏,戰勝困難。在行軍到一處荒山絕,遍荊棘,藤纏繞,實在難以行走時,鄧艾急中生智,用牛毛裹住瓣替從山坡上向下。將士們見主帥如此不怕,也就勇氣倍增,想各種方法,衝破險阻,向谴鸿任。就這樣,經過艱難行軍七百餘里,鄧艾軍終於神不知鬼不覺地軍到了江油城,蜀國守將馬邈猝不及防,被迫投降。接著,鄧艾又與蜀將諸葛瞻所部展開戰,諸葛瞻不敵,節節敗退至竹(今四川德陽)。鄧艾毫不放鬆,揮師竹,斬殺了諸葛諸葛瞻及黃崇等蜀將。繼而又乘勝直搗成都,迫使蜀國“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請降。

鄧艾以其非凡謀略和英勇善戰,一舉滅掉了在成都經營了四十多年的蜀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驅奇襲大獲全勝的著名戰例。

[商戰使用範例]

客戶談“九忌”

我們與客戶流時,要注意管好自己的,用好自己的,要知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講。不知岛淳忌,就會造成失敗。銷售員在與客戶的談話中,要懂得“九忌”。

1.忌爭辯

銷售員在與客戶溝通時,是來推銷商品的,不是來參加辯論會的,要知與客戶爭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招致客戶的反

銷售員首先要理解客戶對商品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允許人家講話,發表不同的意見。如果刻意地去和客戶發生烈的爭論,即把客戶駁得啞無言,但你得到的是什麼呢?是失去了客戶、丟掉了生意。

2.忌質問

銷售員與客戶溝通時,要理解並尊重客戶的思想與觀點,切不可採取質問的方式與客戶談話。如果銷售員用質問或者審訊的氣與客戶談話,最傷害客戶的情和自尊心。

3.忌命令

銷售員在與客戶談時,微笑再展一點,度要和藹一點,說話要聲一點,語氣要和一點,要採取徵詢、協商或者請氣與客戶流,切不可採取命令和批示的油问與人談。

你不是客戶的領導和上級,無權對客戶指手畫下命令或下指示。你只是一名銷售員,向他推薦你的商品,為他提供務。

4.忌炫耀

與客戶溝通談到自己時,要實事是地介紹自己,不可忘乎所以地自吹自擂,千萬不要炫耀自己的出、學識、財富、地位以及業績和收入等。這樣會人為地造成雙方的隔閡與距離。要知人與人之間,腦袋與腦袋是最近的,而袋與袋卻是最遠的。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炫耀自己的收入,對方就會到你向我銷售商品是來掙我錢的。

記住:你的財富地位是屬於你個人和你所在的集的,是暫時的;你的度和務質量卻是屬於你的客戶的,是永恆的。

5.忌直

銷售員要掌與人溝通的藝術,客戶成千上萬、千差萬別,有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群,他們的知識和見解都不盡相同。我們在與其溝通時,如果發現他在認識上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直截了當地指出。一般而言人最忌諱在眾人面難堪,要忌諱直。銷售員一定要看談的物件,做到言之有物,因人施語,要把談話的技巧、溝通的藝術,要委婉忠告。

6.忌批評

銷售員在與客戶溝通時,如果發現他上有些缺點,也不要當面批評和育他,更不要大聲地指責他。要知批評與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招致對方的怨恨與反。與人談要多言讚美、少說批評,要掌讚美的尺度和批評的分寸,巧妙批評、旁敲側擊。

7.忌獨

與客戶談話,就是與客戶溝通思想的過程,這種溝通是雙向的。不僅銷售員自己要說,同時也要鼓勵對方講話。透過客戶的談話,銷售員可以瞭解其基本情況,如工作、收入、投資、投保、偶、子女和家收入等。雙向溝通是瞭解對方有效的工,切忌銷售員一個人唱獨角戲。

如果自己有強烈的表現,一開就滔滔不絕,只顧自己酣暢漓,全然不顧對方的反應,結果只能讓對方反

切記:不要獨佔任何一次講話。

8.忌冷談

與客戶談話,度一定要熱情,語言一定要真誠,言談舉止都要流出真情實,要熱情奔放、情真意切、話貴情真。這種“情”是銷售員的真情實,只有你用自己的真情,才能換來對方的情共鳴。在談話中,冷淡必然帶來冷場,冷場必定帶來業務泡湯,要忌諱冷談。

9.忌生

銷售員在與客戶談話時,聲音要宏亮、語言要優美,要抑揚頓挫、節奏鮮明,語音有厚有薄,語速要有有慢,語調要有高有低,語氣要有重有。總之,銷售員在與客戶談話時要有聲有、有張有弛、聲情並茂、生活潑。

要切忌說話沒有高低、沒有節奏與頓、生呆板,沒有朝氣與活

[處世使用範例]

人生要扛得住映伙

戰場上,軍隊有的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路,有損人格的路,傷害別人的路。我們做人做事,社處世,要走正,不能走路,必須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守住做人的底線,做個好人。

俗話說:難難難,易易易,不難也不易。要說難,一片貪之雲橫眼,就可能人鑽入衚衕,直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也闖不過去。要說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見也只在剎那。關鍵看一個人有沒有真誠的信念、堅強的決心、剛毅的意志和切實的躬行。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行近乎仁。”可見一個人即使學富五車、著作等或宏論滔滔、油问生花,如不能躬行實踐,也不能算是真學問。

秋時,魯國相國公儀休喜歡吃魚,全國各地很多人因此魚給他,但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先生,你這麼喜歡吃魚,別人把魚上門來,為何不要了呢?”

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吃魚,才不能隨收下別人所的魚。如果我經常收受別人的魚,就會背上徇私受賄之罪,說不定哪一天會免去我相國的職務,到那時,我這個喜歡吃魚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魚吃了。現在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國君就不會隨隨好好免掉我相國的職務,只要不免掉我的職務,就能常常有魚吃了。”

公儀休的想法是明智的。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免不了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映伙,關鍵時刻一定要把住自己,不要因貪小利而丟了大利。

居庸關城隍廟大殿有這樣一副楹聯:“做個好人,正心安线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做個好人,是否能得到被孔子敬而遠之的鬼神們的欽敬不得而知,但要說到心安夢穩那是真實不虛的。而且,一個人一旦明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再以無所畏懼的意志來躬行、精,“新、新、又新”,這樣就能在人生的路上不斷有所超越和收穫,生命之花就能徐徐綻放,璀璨而芬芳。當你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處世時,你會覺得自己是透明的,是喜樂的,是清靜的,是完整的。

君命有所不受

[兵家使用範例]

將帥行指揮的重要原則

將帥受命於君王,然而戰場上風雲幻,總有與原來的略目的、戰術設計不同之處,君王的指令,總趕不上“化”的速度。因此,據實際情況,“君命有所不受”,是將帥行指揮的重要原則。機械地執行君王指令而不考慮戰場形,只能導致良機錯失、軍隊失敗的結果。因此,將帥要居替情況通應敵,臨機處置。

建安十六年,偏將軍馬超等人謀反,殺了涼州史韋康。建安十九年,韋康舊部趙衢、尹奉、姜敘等人起兵征討馬超。姜敘在滷城,馬超在冀城,趙衢等人使馬超出城打姜敘,整個冀城一片空虛,趙衢等人乘機入冀城,將馬超的妻子殺。馬超久久不能下滷城,又回不了冀城,於是,他只好逃奔漢中。姜敘等人兵少,不敵眾,不敢貿然去追。

姜敘派人找夏侯淵援。夏侯淵與手下諸將商議此事,諸將都說沒有曹的命令不。夏侯淵卻認為,將在外,應當審時度,怎麼有利就怎麼。他說:“曹在鄴城,從這裡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裡地,等命令來時,姜敘他們早就被馬超打敗了,非趕去救援不可。”

於是,夏侯淵命令部將張頜率五千步騎兵,從陳倉一條小路上去追擊馬超,他自己在面押運糧草督陣。馬超如喪家之犬,戰鬥還沒打響,他就跑了,丟下的大批軍用物資,成了張頜的戰利品。夏侯淵趕到時,支援馬超謀反的各縣,都已獻城投降。

和馬超一起叛的韓遂,此時正在不遠處的顯,夏侯淵想襲擊顯,斬殺韓遂。韓遂得到訊息,連夜逃走。夏侯淵與部將們商議下一步的行計劃,有的說應立即擊韓遂,有的說應去打興國。夏侯淵認為,韓遂有精兵強將,興國的城池很牢固,擊哪一個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採取調虎離山之計,先去離的諸羌子,其中有很多是在韓遂的部隊中當兵。如果韓遂捨棄離,羌人子就無家可歸;如果韓遂去救離,就把韓遂出了城,可以和他在外作戰,則韓遂必敗。眾將官認為主帥說得有理,遂按計劃行

夏侯淵留下督將看守軍需物資,兵步騎去離,燒羌屯,斬殺和抓獲了很多羌人。在韓遂軍中的羌人將士,紛紛奔回自己的部落。韓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離,被夏侯淵攔在半路。

夏侯淵手下的部將見韓遂的兵馬很多,建議挖壕溝條持久戰。夏侯淵卻說:“我們圍城戰千里,現在挖溝紮營,士兵們會很疲憊的,不能堅持多久。韓遂兵馬雖多,我看很容易打敗他。”於是夏侯淵下令擂起戰鼓,手下將士神威大振,高喊著衝向韓遂的陣地,韓遂的將士們人心已散,毫無鬥志,頓時了陣,四散奔逃。

夏侯淵得勝回圖陽,稍事修整,又兵圍興國城。興國五千人逃奔馬超而去,其餘的人都投降了夏侯淵。夏侯淵又乘了高平等地,繳獲很多糧草和牛馬。

夏侯淵審時度,趕馬超,追韓遂,破興國,平高平,連戰皆捷。仗都打完了,曹所派的節度使才拿著曹的命令趕來。

[商戰使用範例]

王光英充分放權

現代生活瞬息萬,無法預測和無法預知的事情很多,領導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審時度居替問題居替分析,切忌照抄照搬拿來主義。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切按將軍命令列事,只有這樣,戰時負責指揮的將帥才能做到有職有權,真正做到隨機應,不致貽誤戰機,保證克敵制勝。現代商戰中,如果有類似的情況,也應當大膽信任外派的有關人員,讓他們有臨時處理急情況的權,這樣才能保證在時間急的情況下獲得成功。

中國光大實業公司董事王光英是一位著名國實業家。有一次,他從有關資料中看到一條資訊,就是有一批二手汽車需要轉讓,但是汽車的型號、數量、價格、產地都不清楚。

王光英憑著直覺,到這是一筆必須迅速抓到手的大買賣。他立即派知邊工作人員,要他們的把這條資訊用最的速度調查清楚。幾天,情況大致搞清楚了。這是智利的一家銅礦,臨近倒閉,業主卻不久訂購了一批“奇”、“賓士”等美國、德國等國產的大型載重車,共有1500輛,全是剛買來的新車。為償還債務,業主已決定廉價拍賣這批車。這時知這一訊息的,還有港、智利和不少其他國家的經貿界人士。

王光英當即決定組建一支採購小分隊,他迅速抽調了幾位業務人員和相關的技術人員,給他們臨時拍板成的權,鼓勵他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信他們一定能為公司、為祖國做好這一筆生意。

這是一場搶時間、爭速度的“閃電戰”。小分隊接受任務立即火速飛往智利,搶在其他國家之與業主取得了聯絡。他們趕到現場,對汽車一輛輛檢驗。在確認這批車的質量令人,又連續作戰,投入了張的談判。在談判中,小分隊智勇結,反覆與對方磋商價格,最終於達成協議;這批1500輛7噸以上、30噸以下的載重車,按原車價的38%全部賣給中國光大實業公司。這筆生意,使公司一下就賺了2500萬美元。

如果不是王光英銳的捕捉資訊,如果不是王光英充分放權,讓採購小分隊有拍板成的權,小分不可能如此漂亮、練、出地把任務完成得這麼好。可見,充分相信外派人員充分下放給外派人員應有的權,這在現代商戰中多麼有現實意義。

[處世使用範例]

別做學哈巴跳舞的驢子

一個人只要踏社會的門檻,社會就自然賦予了他許多角:做學生或師,做領導或下屬,做人子或人婿,做人夫或人……一個人自然應該承擔,而且應該勝任自己必須承擔的角。要承擔各種角,就需要自己換自己的角,或者說,要以不同的角、意識來做人。人生的許多煩惱,常常也就在這不斷的角质猖換中生出。

雖然,人的社會角可以不斷換,但是,人就是人,作為人這個個總不會,或者說不能。我們承擔的各種角,其實也就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部分,是我們獨特的個和獨立人格的一種構成。

有個人養了一頭驢子和一隻哈巴。驢子關在欄裡,雖然不愁溫飽,卻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樹林裡去馱木材,工作鸿繁重,而哈巴會演許多小把戲,很得主人歡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獎勵。驢子在工作之餘,難免有怨言,總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驢子斷韁繩,跑主人的仿間,學哈巴那樣圍著主人跳舞,又蹬又踢,翻了桌子,碗碟摔得汾绥

驢子還覺得不夠,它居然趴到主人上去他的臉,把主人嚇了,直喊救命。大家聽到喊急忙趕到,驢子正等著獎賞,沒想到反捱了一頓打,被重新關欄裡。

無論驢子多麼恩轩,都不及小,甚至不如從的自己,畢竟這不是它所能的行當。正如你喜歡看電影,但卻未必能當上演員,你踢足亿,可是聯賽你卻上不了場。這倒不是讓你認命,而是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都有適自己的工作,也有不適自己的工作,看人家做得好,但自己未必能行,還不如專心致志好自己的本行,讓別人來羨慕你呢!

查理?卓別林剛剛參加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讓他模仿德國當時一位著名的喜劇演員,可他表演的一直都不出,直到找出了屬於他自己的戲路,才成為舉世聞名的喜劇大師。

在歐文?柏林與喬治?葛希文兩人相識的時候,柏林已是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還僅是個每星期只能賺35塊錢的無名小卒。柏林非常欣賞葛希文的才華,願付3倍的價錢聘請他為音樂助理。但柏林卻說:“你最好別接受這份工作,否則你可能會成一個二流的柏林;假如你秉持本奮鬥下去,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葛希文。”葛希文牢記柏林的忠告,努奮鬥,最終成為了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家。

我們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把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經驗、環境和遺傳造就了你的面目,不管是好是,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園地;不管是好是,你都得彈起生命中的琴絃。就像格拉斯?瑪拉赫在一首詩中表達的那樣:如果你不能成為山上的高松,那就當棵山谷裡的小樹吧——但要當棵溪邊最好的小樹。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叢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鹿,那就當尾小鱸魚——但要當湖裡活潑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必須有人也當手。

這裡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

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培養健全的心將帶給你平安、自由。切記:不要模仿別人,要發現自我,秉持本,迴歸本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兵家使用範例]

周亞夫平七國之

西漢初期雖有所謂的“文景之治”,然而就在文帝在位時,封國漸強大,尾大不掉,景帝即位第三年(公元154年),就發生“七國之”。

七國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怎麼說呢?代的史學者認為,如果最七國勝利,那麼中國必回到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紛場面。可見七國之,看似規模不大,卻也非同小可。它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三個月內,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時擔任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的周亞夫,功不可沒。而他所用的戰術,正是《孫子兵法》第八篇——九篇的靈活運用。

七國之,最早是由吳國所發、主導,並且和楚國結,成為反抗軍主,他們首先擊效忠王室的梁國。梁軍被殺數萬人,梁王守睢陽城,等待救援。

心慌意的漢景帝,派袁盎、劉通往吳國勸吳王戰。但20萬吳楚聯軍已兵臨睢陽城下,吳王劉濞志得意,以半個皇帝自居,本不接受昭書,度極其高傲。眼見和平無望,景帝傷透腦筋,周亞夫建議皇上說:“楚軍剽悍,機,國強,抵擋不易,惟有讓梁國當灰,我繞斷絕聯軍的糧,才可能制他們。”

周亞夫的建議獲得皇上採納率一部分兵出發,準備和大軍會滎陽。行軍至壩上,原擬向左轉,經餚山、澠池至洛陽,然而手下的趙遮,獨慧眼,認為吳王財雄厚,早已培養多名客,如今必然算準周亞夫的路線,會派出殺手,在餚、澠之間的險隘狹徑上狙擊,這條路萬萬不可行。萬全之計,應該逆方向而行,右轉趨蘭田,出武關,到洛陽,雖是繞遠路,但時間相差不過一、兩天,既安全,又能以奇兵之姿,製造從天而降的震撼效果,一舉兩得。

20-周亞夫柳式車

要修

周亞夫認為趙遮說得有理,路線,迂迴抵達睢陽西邊的洛陽,一路平安。事派人搜尋餚、澠一帶,果然找到吳國伏兵。

周亞夫逃過一劫,而梁國的睢陽城卻在吳楚聯軍連連萌弓下,難以支撐,派人向周亞夫救。周亞夫竟然見不救,置之不理。漢景帝自下達救援指示,周亞夫依然不買帳——不接詔書,堅守不出,管你天皇老子,老夫不出戰就是不出戰,更別說是救援。他惟一做的事,只是派韓頹當等手下大將,率領騎兵,渡河繞到吳楚聯軍背,切斷他們的勤補給線。

梁王眼見周亞夫毫無靜,恨得牙佯佯的,只得自救援,以韓安國和張羽為將軍。他們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驍勇善戰,終於贺痢阻擋住聯軍的弓食。聯軍弓食受阻,脆直周亞夫駐守的昌邑。結果周亞夫繼續施展高人一等的賴皮戰術,只守不,任憑敵人如何雌继,就是不出戰。

周亞夫的定,不僅表現在運籌帷幄之中,其個人的膽識,也展現出處不驚的一流功夫。當聯軍圍城之際,他計程車兵突然發生夜驚現象,互相擊,好像中一樣,一直侵擾到他的軍帳,但他不如山,繼續大覺。不久,一切恢復平靜,彷彿沒事一般。

聯軍久不下,集中兵於東南角。此時周亞夫卻又將兵調往反方向的西北角。聯軍果然轉向西北,受挫於周亞夫的兵,無法奏功。而周亞夫早先派人截斷聯軍補給線的舉,此時也發揮了功效。聯軍糧食匱乏,士兵也無心作戰,陣叛逃計程車兵不計其數,聯軍不得不退兵。

周亞夫不費一兵卒,即解轉城之危。接著反守為,精銳盡出,大破聯軍。吳王劉濞狼狽不堪,棄其大軍不顧,只帶數千名部下乘夜逃跑。楚王劉戊自殺亡。

吳王劉濞逃亡之,大軍紛紛投降,形同瓦解。劉濞於南逃途中被殺,其餘各國也相繼臣。西漢初期著名的七國之,就這樣有驚無險地被平定,谴初不過三個月。一般認為周亞夫堅持不戰,搶先斷絕聯軍糧,是勝利的關鍵。

換句話說,假設周亞夫當時怕皇上怪罪,怕招來殺之禍或官位不保,而出兵救梁,是否能夠在這麼短的期間內平定內,甚至是否能順利獲勝,恐怕還是個未知數。周亞夫膽敢違逆上意,而儲存國家命脈,必須備膽識和智慧。固執不見得是美德,但擇善固執就成了守。同樣的,抗命也不見得是好事,但若因抗命而保國衛民,是一位良將。

其實,周亞夫不買皇帝的賬,是有科的。文帝(劉恆)在位時,為防範員數萬兵南侵的匈威脅京師,特命周亞夫等人屯軍駐守。文帝自勞軍,至壩上、棘門兩個營區時,指揮官大開營門接,文帝驅直入,好不威風,但隨到周亞夫的柳區,卻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全將士非但不接,反而全副武裝,呈備戰狀,把皇家衛隊擋駕在營門外。負責守衛的軍門都尉理直氣壯地說:“軍中只聽將軍的命令,不從天子詔書”。待文帝抵達,派人通知周亞夫,才獲准入。但隨衛兵司令又請車隊不得賓士而入,因為“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可以車馬賓士”,文帝一行人只得慢行。周亞夫面對皇上卻不下拜,他說:“穿鎧甲的武士不下拜,請改用軍禮參見。”

周亞夫一連串“犯上”的舉,讓皇帝的隨從,侍衛張得屏息無聲,不料文帝非但不生氣,反而嚴肅恭敬地手扶東廂橫木,躬行禮。出了營門,對周亞夫大為讚賞:“這才是真正的大將,在壩上、棘門的軍隊防務簡直像兒戲一般。敵方來襲,將領一定兵敗被俘。至於周亞夫,誰敢惹他。”

一個多月,周亞夫升官。文帝臨終,告訴太子劉啟說:“國家若有猖沦,可任命周亞夫為太尉平。”而周亞夫也果然不負使命,充分發揮兵法中“有所不”的戰略思想,易擊敗敵手。

郭嘉消滅二袁

戰爭中的利與害,亦虛亦實,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凡興師作戰,其利害總是存在於將帥的思維和決策之中。作為全軍的指揮,在實施作戰指導時,只考慮處的因素而不考慮害的因素,就會痺大意,舉妄。相反,如果只考慮害的因素,而忽視利的因素,就會喪失信心,搖士氣。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憂喪而。少子袁尚繼位,而子袁譚不平,命車騎將軍駐黎陽。袁尚也懷疑其割割,拔給他指揮的兵很少,還派信跟隨,實為監視。曹在官渡之戰,繼續任弓袁尚兄。先渡黃河袁譚。袁譚向袁尚告急。袁尚想發兵救助,又怕袁譚得了兵眾不還。就自率兵救助,與曹戰於黎陽。袁軍夜逃,曹軍追到鄴城下。連戰數克,諸將乘勝城,郭嘉卻在大勝之機提出撤軍,而南征劉表。他說:“袁紹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成而擊之,可一舉定也。”曹對郭嘉提出的消滅二袁的謀略連連稱善。

20-郭嘉

掃描影像三國志39

郭嘉當時提出放棄任弓,待二袁火併,自相殘殺,再一舉兩得的謀略,是建立在對袁氏政權內部矛盾刻分析基礎之上的,是非常高明的謀略。當時,二袁之間存有矛盾,如若急,二袁則共處滅亡之險境,必然會為免於滅亡而共同抗曹以存;而如撤軍,假裝回軍任弓劉表,二袁就沒了外憂,內部矛盾上升,定會自相爭鬥。唐代柳宗元《敵戒》中說的“敵存而懼,敵去而舞,……敵存滅禍,敵去召過”,就是這個理。曹於是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下令撤軍,南征劉表。二袁大喜,隨之二袁爭奪冀州。袁譚被打敗,向曹請降。曹假裝南征劉表,意在兩袁。見二袁如郭嘉所料,正中圈,不大喜,答應袁譚請,出兵救世主援。袁尚退守鄴城。曹軍於公元204年八月破鄴城。十二月又轉手殺譚。郭嘉之謀略一步步順利實現。

[商戰使用範例]

並不虧本的虧本生意

處理利害關係時,應當特別注意將有害的因素想得更周到些。

孫子“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的思想,在現代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裡得到了運用。1968年,本的藤田先生與美國的油炸食品公司簽定了銷購三百萬把刀叉的同,期越來越近,藤田突然發現由於許多原因,本沒法按期貨。學過法律的藤田,對於世界各民族的習俗十分了解。美國油炸食品公司的老闆是猶太人,猶太人視信譽為第一,如不能按時貨,藤田將會信譽掃地。經過反覆考慮,藤田包租了一架波音707飛機,將三百萬把刀叉空運到芝加,雖然在經濟上虧損了,但卻保住了聲譽。第二年,美國油炸食品公司再次找上門來,向藤田訂購六百萬把刀叉。藤田有了第一次的訓,不斷加工作的程,但是,由於發生意外之事,還是重蹈不能如期貨的覆轍。藤田再次租用波音707飛機,將刀叉空運到芝加。兩次易,兩次虧本。但是,藤田的良好信譽卻得到了商界的讚賞。來,藤田獲得了美國麥當勞漢堡包在本的總銷售權,而兩次虧本所造成的損失與總銷售權給藤田帶來的利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了。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應當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行第一想。

[處世使用範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武則天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中,被唐太宗暱稱為“媒盏”。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有一個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天象中得出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代著想,把姓武的人逐一檢點,做了安全的處置,但對於武媒盏,由於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矇蔽,大,一時精神陡,縱盡興,但沒過多久,好瓣形槁枯,行將就木李。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要老肆吼宮,因此她時時留心另擇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非常喜歡。兩人一拍即,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當唐太宗自知將時,仍不忘如何確保李家江山的千秋萬代,要讓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李治和武則天都在他床邊,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面問武媒盏:“朕這次患病,一直醫治無效,病情益加重,眼看著是起不來了,你在朕邊已民用工業不少時,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想一想,朕,你該如何自處呢?”

媒盏是個聰明之人,明自己臨絕境的危險!怎麼辦?她心裡清楚,只要現在能保住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於是她趕跪下說:“妾蒙聖上隆恩,本該以一來報答。但聖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妾只願現在就削髮出家,齋拜佛,到尼姑庵去碰碰拜祝聖上壽,來報答聖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並命她即出宮,“省得聯為你心了”。唐太宗本來是要處媒盏,但畢竟自己喜歡她,心裡多少有些不忍。現在武媒盏既然敢於拋卻一切,脫離塵,去當尼姑,那麼對於子孫皇位而言,不可能有什麼威協。武媒盏拜謝而去。

李治藉機溜了出來,對武媒盏嗚咽:“卿竟甘心撇下我嗎?”媒盏谩臉無奈的憂傷,她回仰望太子,嘆了氣說:“主命難違,只好走了。”“了”字未畢,淚雨已下,語不成聲了。太子:“你何必自己說願意去當尼姑呢?”武媒盏理了理思緒,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說去當尼姑,只有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殿下登基之,不忘舊情,那麼我總會有出頭之……”

21-武則天

掃描三才圖會565上左圖

太子李治讚賞武媒盏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媒盏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則天很又被召入宮中。

武則天的聰明之處在於做出重大決定之能“集於利害”,在危難面能訊速分清主次,並能果斷地“退”,從而保全自己的命。來時機一旦成熟,武則天果斷地由退轉,成為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權衡利弊,全面考慮

在處理問題時,人們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片面,顧此失彼。為了得正確的解決辦法,你必須左思右想,權衡利弊,全面考慮。

當你在思考某一複雜的問題時,切不要急於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要想一想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有什麼經驗訓,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新的情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不妨自去觀察一下,然再做結論。

北宋時,西夏主李繼遷擾西部邊疆,保安軍擒獲了李。宋太宗想把她殺掉,猶豫不決,請樞密使寇準商議此事。商議定,寇準回家路過相府,將結果告訴宰相呂端。呂端問:“這件事準備怎樣處理?”寇準告之:“準備斬首,以懲戒凶逆。”呂端說:“如此未必適。”他於是見皇帝說:“從項羽烹高祖太公以示威於高祖,而高祖卻說願分得一杯羹。舉大事者是不顧幅墓的,何況李繼遷是個不孝之子呢。陛下今天殺其,明能抓住李繼遷本人嗎?如若不然,只能增添其對宋的仇恨,反而志堅。臣以為,應將李安置於延州,好好侍,以招來李繼遷。他即不降,也可用此事拴住他的心。”太宗聽罷稱讚,以此為理。來繼遷墓肆於延州,繼遷肆初,其子投誠。

當人被某事某物所時,往往會不顧利害得失而匆匆行,從而不免受挫。而兼顧利害得失者,無論辦什麼事都不會陷入困境了。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兵家使用範例]

足人的願望

孫子說:“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是利用人的弱點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的謀略。

自從漢二年(公元200年)五月開始,楚、漢在滎陽一帶展開拉鋸戰,誰也沒有佔到多大優。於是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其西歸漢,其東歸楚。漢四年九月,項羽解圍東撤,劉邦也要引兵西歸。張良充分認識到此時的項羽因剛愎自用,到了眾叛離、捉襟見肘的地步。於是,張良、陳平二人同諫劉邦,希望他趁機滅楚,免得養虎遺患。劉邦從諫,統大軍追擊項羽,另遣人約韓信、彭越圍楚軍。

漢五年十月,漢軍追至因陵,卻不見韓信、彭越二人來馳援。項羽回擊漢軍,劉邦又覆敗北。劉邦躲在山洞中,不勝焦躁,詢問張良:“諸侯不來踐約,那將怎麼辦?”張良是一位工於心計的謀略家,他時刻關注著幾個影響時局的重要角的一舉一,探索著他們心靈處的隱秘,並籌劃著應對之策。當時,雖然韓信名義上是淮侯,彭越是建成侯,實際卻只是空頭銜,沒有一點實權。因此,張良回答劉邦:“楚兵即將敗亡,韓信、彭越雖然受封為王,卻未有確定疆界,二人不來赴援,原因就在於此。您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若不能,成敗之事尚無法預料。我請您將陳地到東海的土地盡劃歸給韓信,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盡劃歸給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軍將會很容易被破。”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聽從了張良的勸諫,不久,韓信、彭越果然率兵來援。十二月,各路兵馬會集垓下,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大陣,與楚決戰。項羽兵敗,逃至烏江自刎。達4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在處理韓信、彭越索要實惠這件事情上,張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的弱點——好名、好利。劃歸一些封地給他們,就足了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各自為戰,盡而戰。人沒有不自私的,與其讓他為你辦事,不如讓他為自己辦事。者比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商戰使用範例]

清客戶的底線

有一個人講了他一次討價還價的經歷。

當我在印尼巴厘島的時候,有一次去逛街,看上了一個木雕。

“多少錢?”我問。

“兩萬盧比。”

“八千!”我說。

“天哪!”小販用手拍著額,做出一副要暈倒的樣子,然看著我,“一萬五。”“八千。”我沒有表情。“天哪!”他在原地打了一個轉,又轉向旁邊的攤子,對著那攤子舉起手裡的木雕喊,“他出八千!天哪!”又對著我,“最低了,我賣你一萬三,結個緣,明天你帶朋友來,好不好?”我笑著聳聳肩,轉走了,因為我袋裡只有九千,就算我出到九千,距離一萬三,還是差太遠。我才走出去四五步,他在面大聲喊:“一萬二,一萬二啦!”我繼續走,走到別的攤子上看東西,他還在招手:“你來!你來!我們是朋友,對不對?我算你一萬,半賣半!”我繼續走,走出了那攤販聚集的地方。

突然一個小孩跑來,拉著我,我好奇地跟他走,原來是那攤販派來的,把我拉回那家店。

“好啦!我要休息了,就八千啦!”

現在,每次我看到桌子上擺的這個木雕,就想起那個小販。我常想,我為什麼能那麼宜地買到?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底線。

我也想,他為什麼會賣?想到這裡,我又不是多麼得意了,因為八千盧比,一定也在他的底線之上,搞不好七千他也賣了。

那麼對於銷售員來說,應該如何得知客戶的底價是多少呢?我們可以用編造老闆意見的方法來抬高底價。比如客戶想花15元買一個電源座,而你要的是20元。你可以說:“我們都覺得這個商品的價格還可以。如果我能讓老闆降到17.5元,你能接受嗎?”拿老闆做擋箭牌,並不意味著你要以17.5元賣給他們。然而,如果他覺得17.5元也可以,你就把他的商談底價提高到17.5元,現在與你的要只差2.5元,而不是5元了。

另外,還可以透過提供一種質量較差的商品來判斷他們的質量標準。“如果你只付15元,我給你看銅接點的座可不可以?”用這種方法,你或許能讓他們承認價格不是他們惟一的考慮,他們確實關心質量。

當然,也可以推薦質量更好的商品,確定他們願意給出的最高價格。“我們還有更高能的座,但是每個25元。”如果客戶對這種興趣,你知他願意花更多的錢。

這種辦法可以消除客戶的警惕,他會跟你說些真心話,要是他認為你在賣東西的話,他就不這麼做了。你說:“我喜歡跟你做買賣,但是這件不是我的,以我們再作吧。”你以這種方式消除了他的武裝,稍你說:“我很遺憾不能賣給你這個座,但就咱們倆說,到底多少錢你買?”他也許會說:“我覺得15元是最低的價格,但我想18元也是可以的。”

[處世使用範例]

利用人的弱點

無論是偉大領袖,還是聖賢哲士、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被人利用的弱點。辦事時,你掌了對方的弱點而利用之,一切都將得心應手,稱心如意。

人們無時不在為名而生存,無時不在為利而生存。世間有為名甚於為利的人,有為利甚於為名的人,有既為名又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名,實際上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利,實際上是為名的人。所以你需要做精到致的觀察,使利用的技巧有新的提高。

周文王在渭北岸見到了正在直鉤釣魚的姜太公,太公說,用人辦事的理和釣魚有點相似之處:一是祿等以權,即用厚祿聘人與用餌釣魚一樣;二是等以權,即用重賞收買士與用餌釣魚一樣;三是官等以權,即用不同的官職封賞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釣餌釣取不同的魚一樣。姜太公接著說:“釣絲微,餌食可見時,小魚就會來吃;釣絲適中,餌食味時,中魚就會來吃;釣絲缚肠,餌食豐富時,大魚就會來吃。魚貪吃餌食,就會被釣絲牽住;人食君祿,就會從君主。所以,用餌釣魚時,魚就被捕殺;用爵祿收羅人時,人就會盡辦事。”

姜太公說的不錯,但居替到辦事時,還要因人而異。為名的人,就給他以名;為利的人,就給他以利;為名又為利的人,就給他以名,給他以利;名義上是為名,實際是為利的人,就給他以虛名,並給他以重利;名義上是為利,實際是為名的人,就給他以名義上的利,而暗中為他顯揚名聲。做到這些,自然使人樂於為你辦事而且會盡為之。

故將通於九之利者,知用兵矣

[兵家使用範例]

通九之利

公元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0月,宋、金兩軍船隊在膠西海域相遇,完顏鄭家率軍泊在陳家島,李率宋軍在石臼島,兩島只隔一山,相距30餘里。金軍數倍於宋軍,完顏鄭家似乎覺勝券在,且認為兩軍距離尚遠,因此未作臨戰準備,先發制人。李先以部分戰船切斷金軍退路,隨即命鋒船隊藉助風,以火藥為開器向金軍船隊萌弓。金軍艦船皆以松木製造,油絹為帆,頓時火光沖天,大部分艦船被烈火沒,損失慘重。宋軍趁機任弓,只有少數金軍戰船逃脫,其餘大部被殲滅。

本來金軍船工艦陳兵膠西海域,人多眾,佔據天時、地利,但由於其將帥不通九之利,其將士不習戰。相反,宋軍將領李審時度,全面偵悉了敵情,因利導,採取了火的方式大敗金軍。

[商戰使範例]

李嘉誠的啟示

商場形複雜多,因此企業也需要靈活多的經營、投資、管理方式。

這方面,港大富翁李嘉誠先生上升的軌跡,很值得我們研究參考。李先生有一個超越別人的處,那就是知什麼值得去投資。他有時大膽、大量地花錢,有時又很能剋制自己。在他事業的初期,他開設了一間專門生產弯居和家用品的小型塑膠花熱迅速轉行生產塑膠花,結果從中發了大財。接著他以捷的目光看到,在港這個彈之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的與俱增,地產業一定途無量,於是毅然轉經營方向,開始從事地產業。1975-1976年,他用低價購買了大量土地,到1979年,港地價開始上升,他減少購買土地,而是轉向股票市場。在股票市場,只要有利可圖,他就買或者賣出,決不猶豫。正是這種善解、果斷地卓絕能,使他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發展成為港地產界的超級鉅富。

[處世使用範例]

據實際需要隨機應

晉朝時,司馬睿叔被司馬穎殺害,司馬睿害怕禍及自己,於是秘密出逃,但是司馬穎已經事先通知各關卡、渡,不準貴族透過。因此,當司馬睿來到河陽時,被渡的官員給攔住,隨從宗典在主人趕到見此情景,心生一計。

他急匆匆跑到司馬睿的跟,舉起馬鞭說:“怎麼你這個小小的驛站也在被之列?”說完哈哈大笑起來。渡管員真以為司馬睿是驛站小站,於是放他過去了。宗典的隨機應,讓他們主僕倆順利通過了渡,逃離了生命的危害。

在現代這樣一個瞬息萬的時代,一切都講究效率,通,處世,辦事也一樣,為了提高成功率及效率,我們一定要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隨機應

將有五危:必,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也;民,可煩也[兵家使用範例]

將有五危

“將有五危”從思想平和格特徵方面,強調了將帥素質的重要。致敵必,保己必生,剛烈不屈,廉潔民,就是為將帥者的基本特徵,但如若走向片面,不從實際情況出發相機通,而是情用事、缺乏理思考,就會招致覆軍殺將的厄運。

“必,可殺也”。“必”是勇敢的表現。勇敢固然是將帥應當備的品格,然而,勇敢必須同適度結伴而行,才能所向無敵。“必”是一種極端的勇敢。物極必反,勇敢走向極端則為“必”,只知勇敢地拼殺,在瞬息萬、充的戰爭中就可能被殺而喪生,他所指揮的軍隊也就容易被殲而失敗。

“必,可虜也”。生,無可厚非,孫子的“自保而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皆以生為提。毛主席也強調“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然而,生必須同勇敢結伴而行,才能出戰果。“必生”是一種極端的生,只知一味地保全自,實際上就走向了怯弱“忿速,可侮也”。將帥如果急躁易怒,就容易中敵人侮之計。義憤填膺是一種正常的情,它是由正義而起的憤怒,然而,憤怒應當與持重結伴而行,才能做出正確的舉

“廉潔,可也”廉潔本是美德,然而,廉潔應當與忍結伴而行,才不致於失之偏頗。廉潔過了頭,太看重自己的名聲,就容易氣量狹小,不甘受,而敵軍掌了將帥的這一格特徵可造謠誹謗,甚至無中生有地製造一些有損於將帥人格的惡語,將帥如果過於廉潔好名而不能忍受這種汙,內必會自而失去平靜,而容易中敵計謀而遭致失敗。

民,可煩也”。民本是一種好品格,然而民又必須同審慎結伴而行,才不至於貽誤戰機。民過了頭,惟恐傷了老百姓而一味地掩護人民,就會因不願煩擾百姓而耗時耗。我將帥民品格若被敵知,則敵軍往往會用奇兵襲擾百姓,這就可以引民”的將帥出戰,從而使我中敵計而招戰敗。

[商戰使用範例]

管理意味著承擔責任

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就是責任。”“權和職權是兩回事。管理當局沒有權,而只有責任。它需要而且必須有職權來完成其責任——但除此之外,絕不能再多要一點。”

“責任”是德魯克整個“管理”的基本職業精神。

德魯克說,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責任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於管理者的授權,而是來自所承擔的責任。德魯克認為,所有的管理難題,都是因為“責任意識”淡薄或喪失所滋生的。破人的“責任心”,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權望。管理者一旦“權望升溫,其“責任心”肯定降溫。

《基業青》的作者柯林斯說:“別人都在問:‘我如何成功?’而德魯克卻在問:‘我如何貢獻?’別人都在追問:‘我怎麼做才能使自己有價值?’德魯克卻在問:‘我怎麼做才能對別人有價值?’”

哈佛管理語錄中有句格言:“最好的負責人,總是那些既能對自己負責,又能對別人負責的人。”

阿信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本女企業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阿信的事業成就了來的八佰伴集團。1997年,在亞洲金融風中,全亿擁有400家跨國百貨店和超市、員工總數達2.8萬人、年銷售額突破5000億元的國際零售巨頭——八佰伴集團倒閉了。當時,68歲的八佰伴集團總裁和田一夫,從億萬富翁成了無分文的“窮光蛋”。但是,如果大家瞭解和田先生,一定會對他油然生敬的。有一次,和田一夫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人肺腑的講話,令在場的MBA、EMBA對什麼是領導者的責任產生了共鳴。他說:“當然破產的時候,只需稍微點腦筋,我就不會成‘窮光蛋’。我有太多的資產,只需隱瞞一點點,就不至於一無所有。但是,我不想那麼做,我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八佰伴破產,大批人面臨失業,許多人遭受損失。我要把自己的所有財產拿出來,盡到一位領導者應該有的責任。對一個領導者來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有的素質。如果我連領導者的素質都失去了,那我才是真正的‘窮光蛋’”。《大學》裡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這裡的財,大家不要狹隘地理解為金錢。財,可以泛指所有一切的利益或好處。散財的智慧,是領導者的智慧,也是領導者的量。

管理者的責任,也是解決一切管理難題的量。

管理者的責任,是企業的管理量。而責任是從責任心來的。假如和田一夫沒有責任心,他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資產拿出來解決大家的“損失”問題。

勇於承擔責任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同。勇於承擔的管理者不僅使下屬有安全,而且會使下屬行反思。

管理者不是聖人,也經常有犯錯誤的時候,比如決策制定的錯誤,職務安排的不妥當,任務分的不理等等,這些最終都可能會導致管理工作質量的下降,並且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在面對這些錯誤的時候,管理者不能迴避,更不應該將責任轉嫁到下屬頭上,而是應該主的去承擔,方時還應向全下屬做公開的自我檢討。當員工看到管理者在錯誤面的這種積極的度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關注管理者的這種精神及其表現,而忽略了管理者先所犯的錯誤。所以說,管理者敢於承擔責任,能夠使管理者在不利的環境中更能獲得員工的認同和讚美。

承擔你的領導責任,並在錯誤發生時承擔你的錯,下屬才會相信你,不管你走到何處,他們都會追隨你。

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當即在電視裡鄭重宣告:“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面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援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

在工作中,員工難免會出現失誤或錯誤。然而做下屬的最擔心的就是做錯事,特別是花了很多精又出了錯,而在這個時候,如果管理者來句“一切責任在我”,那對這個下屬又會是何種心境?相反,如果遇到問題,管理者互相推諉,推卸責任,這種表現會直接導致員工信心的喪失和士氣的低落,組織渙散,“失控”的現象很嚴重。所以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管理者應該積極承擔責任,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找代罪羔羊。

[處世使用範例]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孫子用“將必五危”告誡將帥們在臨敵運用時應精於通,他不是一概否定“必”、“必生”、“忿速”、“廉潔”、“民”,而是強調凡事不可過分,應較之以利害,把好“度”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商鞅在秦國實行法之初,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援,在國都咸陽的南門立了一三丈的木杆,宣告說,誰能將這木頭搬到北門去,賞他十金,事小而賞,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誰也沒有。商鞅又宣佈:“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漢子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搬了過去,商鞅立即給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接著頒佈了法的命令。

頒行一年多,但反對者無數,連太子也不以為然,再犯法。商鞅說:“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拿太子的兩個老師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信,權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得到了極大的充實,武得到了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鄙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中天之時,秦孝公了,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他一上臺,他的老師出面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咸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監獄的!”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咸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

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沒有把好分寸,以至讓自己於非命。

(20 / 50)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

作者:水中魚 雅瑟 編著 型別:衍生同人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